WFU

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

社會福利


什麼是社會福利?社會福利如何定義?

作為一個學科,屬於社會工作師必須學習的學科,應該怎麼了解福利的脈絡?






福利(welfare)的存在是為了什麼?

依照時間軸排列,有哪些學者在哪些時間點發表過什麼論點?


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

社會工作10901申論

社會工作師考試|社會工作|申論10901


一位身心障礙者長期接受居家照顧服務。因為早年家庭的衝突恩怨而受家人虐待,居家照顧服務員雖然知情,卻沒有通報,只是簡略寫在訪視紀錄中。最近有鄰居看不下去而爆料給地方一名資深記者。該名記者找到負責居家照顧業務的社會工作督導者,詢問他案家的私人資訊(如家人過去的外遇、婆媳衝突等隱私恩怨)。該名記者告訴社會工作督導者,新聞報導的焦點會放在這戶家庭的故事上,好讓社會不注意居家照顧服務員和社會工作督導者的可能過失。請問本案例涉及哪些倫理規範?有何可能的業務過失問題?


#身心障礙權益#居家服務#家庭暴力
#通報義務#個案隱私#倫理規範#業務過失
#社會工作倫理守則#法定通報義務#刑法業務過失
#倫理過失(malpractice)#瀆職(malfeasance)#失職(nonfeasance)


審題


其實看完題目會覺得,這題還沒有太詭異,倫理守則、通報義務、保護性議題、個案隱私等等問題,但是看到最後,會一直聯想到刑法的業務過失,查了一下刑法,但怎麼想都覺得跟過失沒關係,看起來像故意的。

題目的邏輯是:
『社會工作者在執行業務過程因為沒有遵守相關法規、倫理規範可能對個案造成什麼傷害。』

1.所以依據相關規定,在這個案例裡,犯了哪些規定。
2.這裡的業務過失,指的應該是不當實務所造成的傷害,包含社會工作者的疏忽、作為或是不作為可能造成的傷害範圍。基於這個前提,回頭檢視這個案例。




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

散戶投資正典第二章

風險、報酬與投資組合配置(為何長線股票風險低於債券)

衡量風險與報酬


由於風險隨時間而改變的特色,因此投資人的規劃時間長短對於投資組合配置是個極為關鍵的要素。


風險與資產持有期間


如果持有期超過十七年,則股票的實質報酬從未低於零,這和債券和國庫券很不一樣。表面上看起來,持有股票的風險似乎比債券大,實際狀況卻剛好相反。

想要保留購買力,則最安全的長線投資工具,顯然是由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。

投資人會犯的最大錯誤之一,就是低估他們的持有期間。無論投資組合中的個別資產如何變化,真正重要的是持有任何股票或債券的時間長短。

長期來說,雖然股票績效明顯優於債券,但也要注意,在一年和兩年的持有期間,股票績效打敗債券或國庫券的機率,大約每五年只有三年。

在短期裡,債券甚至銀行定存報酬率高於股票機率相當大,這也是為什麼投資人抱不住股票的主要原因。


風險的衡量標準


標準差,是投資組合理論和資產配置模型用來衡量風險的標準。

隨著持有期間拉長,平均股票報酬標準差的下降速度幾乎要比固定收益資產快一倍。

理論上看,若資產報酬服從『隨機漫步理論』,則平均年報酬率的標準差應該和持有期間成反比。所謂的隨機漫步是指未來報酬率和過去報酬率完全無關,各自獨立。

不過歷史數據顯示,這種隨機漫步假說並不能用在股票上。股票實際風險的下降速度要比以隨機漫步理論的預估值要快得多。這就是第一章提過的股票報酬平均數復歸現象。

另一方面,固定收益資產報酬標準差的下降速度亦不如隨機漫步理論所預測。這顯示了債券報酬偏離平均數復歸的特性。

也就是說,一但某一資產的報酬率偏離了長線的平均值,則可能會繼續越離越遠,而不是回到正常的水準。

債券報酬偏離平均數復歸現象在極度通膨的環境中尤為顯著。一但通貨膨脹開始加速,整個過程就像滾雪球一樣,債券投資人根本無力彌補他們失去的購買力。


效率前緣曲線(1802-2006)各持有期間風險-報酬消長




投資組合建議


投資人應該在投資組合中持有多少比例股票?除了風險承受度以外,應該在加入持有期間這個維度。

根據兩百年以來股票和債券報酬數據,極端保守型投資人在三十年的投資期間內,應持有近3/4的股票。

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配置建議,是從購買力的角度來看,長期持有股票比持有債券來得安全。歷史數據顯示,在同樣三十年的投資期間內,就連保守型投資人都應該持有將近九成的股票。

讀者可能疑惑,投資組合理論從未把持有期間列入考慮,這是因為現代投資組合的立論前提,是股價隨機漫步理論,在這個假設之下,股票與債券的相對風險並不因為持有期間的不同而改變,因此,投資組合不需要考慮資產持有時間的長短。

一直到數據顯示股票報酬率有平均回歸現象後,持有時間長短才成為投資組合理論的重要議題。


結論


長期來看,歷史證明股票的投資風險要小於債券。
紙幣本位制度之下,固定收益不等於固定購買力。
歷史證據顯示,未來持有股票的購買力,比持有債券還高。




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

散戶投資正典第一章


  • 人人皆應致富

三十年的股票投資組合總值是同期債券的八倍、更是國庫券的九倍。

過去一個世紀以來,對於耐心的投資人來說,股市報酬率總是高於其他金融工具,即使是1929年美股大崩盤這種災難事件,也不能抹煞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工具的優勢。


  • 1802年以來的金融市場報酬率

很少有人會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,守住所有獲利、不花掉一分一毫。通常投資人在不碰本金和利息的狀況下,資產持有期間最長的就是累積自己的退休金、或傳給下一代的保險規劃。


  • 債券的長期績效

利率和通膨息息相關。要了解固定收益資產報酬,就要先知道通貨膨脹的決定要素。


  • 金本位的結束與物價水準

長線來看,黃金能夠保戶投資人不受通貨膨脹侵蝕財產,不過也就只有這點功能了。無論貴金屬有什麼樣的避險功能,持有這些資產都會拖累長期投資組合的表現。


  • 實質總投資收益

長線投資人應該把重點放在購買力的成長上面。(扣除通膨因素後)所擁有的財力。

過去兩百年來,儘管經濟、社會和政治環境皆出現重大變化,但股票的年報酬率在扣除通膨因素後都維持在6.6%-7%之間。

從1926年開始,特別是二戰後,固定收益資產的報酬在扣除通膨後,幾乎所剩無幾。


  • 投資報酬的詮釋

過去204年以來,股票平均年實質報酬率是6.8%。平均來說,購買力每十年成長一倍。

股票在每個時期的實質報酬都相當穩定。
1802-1870 每年7%
1871-1925 每年6.6%
1926後 每年6.8%

股票收益高度的穩定性被稱為平均數復歸(mean reversion),及報酬率短期呈現波動、長期則非常穩定。


  • 結論:長抱股票

200多年來,若分散投資美國股市,則投資組合的年複利實質報酬率近7%,展現了驚人的長期穩定性。

政治或經濟危機會引起投資人情緒波動,讓股市偏離長線趨勢,不過創造經濟的基本力量會把他拉回長線趨勢。

過去兩百多年來,股市的優越表現,也許可用致力創造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建成主導地位來說明。補充影片一補充影片二

如果歷史足以為師,則發生任何政治或經濟動亂時,紙幣本位制之下的政府公債表現絕對落後股票,以長線來看,債券的風險其實要大於股票。





0531紀錄


一、投資讀書會

幾次的舉辦過程裡,有些值得紀錄的事情。從準備開始,就很花時間,這需要很穩定的工作量才可以把簡報完成而且要有足夠的內容。

辦這種讀書會吃力不討好,但是我喜歡做的事情,對我自己幫助也很大。幫助最大的就是我會有很穩定的交易紀錄以及閱讀習慣。

長期來看,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,這在做任何投資以前都要先想清楚,這筆錢花在自己身上,有沒有更大幫助。


二、實際選股

也托讀書會的福,整理出來的幾間公司名單在實際投入後也都有不錯的報酬結果。從5/13左右一直到5/29,整體部位報酬率大約9%。

沒有任何一種預測方法是絕對準確的,如果有,那就沒有風險了。報酬就是承擔風險最好的禮物。所以我追求的應該是什麼?是長期勝率。

實際試算潛在的報酬率和風險後,以及看著實際的報酬率時,很容易忽視風險。每次一察覺到自己又這樣時,就會趕快暫停,因為過往經驗只要一進入這種狀態,下場都不太好。

所以做人不要貪心,囂張沒有落魄的久,永遠要先衡量風險。賺夠了就閃了不要追高,剩下的報酬,不划算。


三、運動

我很喜歡去free power運動,因為有效。最近發現踩著腳踏車時看書真的還不錯。確定會讀到30分鐘以上的書,又可以流流汗小練一下心肺,可以優化生活其他面向。


四、消費

突然對消費一點興趣也沒有,任何名牌在眼裡都沒什麼意義,反而在意東西好不好用、實不實用,但不代表就不喜歡美的事物。

消費習慣比消費本身更令人在意,我也算是花錢花得很習慣的人,但用消費習慣佔年所得的支出比例後,我就開始覺得很多事情真是一點都不值得了。

反正花錢從來也買不到快樂,我親身實證過許久,那乾脆就不花了。反正放在財位上看了也挺有安全感的。


五、飲食

有一天阿逵說要吃便利商店的熱狗時,我突然很在意他平常是不是吃太多這些化工東西了。所以也對飲食有點在意,還是自己煮的比較健康,也是對自己好的一種方式。

因為這樣,開始注意食材、味道,原來平時忽略了太多每個當下體驗,好像進遊樂園什麼都沒玩到就結束了,空虛啦。

還好,我發現了,所以我想未來吃飯,應該都會是我很開心的時候。

















選股方法不是我的,我也只是看書學的。
以上資料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,單純只是紀錄。
投資首先要看的是報酬不是風險,這很重要。
世界太紛擾,未來不確定,且走且看。

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

0505投資的一些思考

一、總體經濟

許多數據顯示總體經濟正處在相當大的衰退之中,無論是供給製造、消費需求都因為疫情的關係受到衝擊,同時原油期貨又有相當大的波動,市場上貨幣的流動性突然面臨極大的壓力,看起來是各國舉債來解決財政紓困或是注入資金到市場。

這種狀況下,適合進場投資嗎?『先思考獲利空間,顯然是不足的,虧損的風險卻相當大。』

但我怎麼知道,這樣的思考是正確的嗎?市場怎麼就不會往反方向漲上去呢?


二、投資決策

如果不知道,那我怎麼針對這種狀況擬定投資決策呢?或是說,擬定長期的與短期的投資決策有什麼差異呢?

一切都是為了得到報酬、降低費用、控制風險。那在可預期報酬實現難度較高時,我有沒有設法降低費用率及摩擦成本,然後做出風險承受程度最好的投資組合呢?

又,分別在長短期應該要怎麼做呢?

長期來說,就是做到足夠的分散、無論是在時間或是空間上的分散。

短期來說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投入。無論個股的基本面看起來再好,也要忍住。在短期的個股選擇上,要清楚地知道,自己承擔的是擇時進出、判斷價位的風險,而且風險過度集中。

但就是忍不住想投入怎麼辦。

那就降低本金規模好了。



現在怎麼看待保障規劃


通常規劃保障內容之前,都會先檢視舊有的保險契約,然後根據年紀、財力、健康潛在風險做商業保險規劃。

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問題?沒有,沒有問題。

但我覺得,團體保險以及社會保險的保障內容,也應該一併拉進來檢視。

團體保險和社會保險會遇到的最大問題,就是都跟著職業走。職業一中斷也會跟著中斷。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狀況,還是得有商業保險在身上。

但是因為團體保險便宜、好用。把核心保障規劃以外的部分外包給團體保險是個好方式,比如說定額給付的醫療險、部分意外險、定期壽險。

社會保險最好的就是失能給付跟老年給付,如果放掉這一塊,直接用商業保險做滿,保費可能會繳到脫褲。

所以保障規劃的順序我建立了一個初步原則:先看社會保險、再看團體保險、不足的部分再用商業保險補強。

風險一樣承擔的起、保費可以降低。社會保險也是要繳保費的,沒理由不去看吧。